灤平抽蓄電站“三同三化”煥新水土保持“生態名片” |
|
|
|
為維護流域生態健康,減輕施工生產對原有地形地貌、植被覆蓋和水文條件的影響,灤平抽蓄電站以“三同三化”質量管理措施,打造水土保持“新名片”。 永臨結合,生態修復“系統化”。灤平抽蓄電站位于伊遜河流域,該地雨季集中在7-9月份。針對外場施工的主陣地,項目部在上水庫施工前,率先完成永久截水溝的施工,將庫區外來匯水提前引走,避免沖刷作業面;在上下庫連接路則布設包含5千米排水溝及16座管涵的排水系統,實現雨水有序收集、沉沙、導排;為防止土壤流失,項目部通過同步開展邊坡噴錨支護的方式,對邊坡進行防護加固,形成層層設防的“溝、管、坡”系統,最大限度減少泥沙流出施工區。 資源整合,風險管控“多元化”。一是摒棄“先破壞后治理”的老路,實行動態水保方案,對已形成且不再擾動的邊坡立即進行生態修復,縮短邊坡裸露時間,使土壤固化與植被恢復同步進行。二是對雨季汛期暫未施工的裸露面,采用高強度、耐腐蝕的防雨布對松散堆土進行無縫苫蓋,并在邊坡上施用具有較高抗拉強度和耐久性的主動防護網,防止山體滑坡、巖石崩塌等地質災害。三是針對坡度較緩區域,項目部在鋪設抑塵網的同時覆蓋“植生毯”,既能防止沖刷,又能初步固土促綠。四是將裝配式擋土墻與生態袋用于臨時堆土、料場的攔擋,不但安裝效率高、與土壤結合度高,且可提升開挖坡面的綠化效果,實現降本與增效的“雙贏”。截至目前,上下庫連接路邊坡復墾綠化已全部完成,綠化面積累計160畝。 管理協合,責任落實“精益化”。項目部根據開挖區、道路區、堆棄渣區等不同施工區域的特點,制定“一區一策”的針對性水保措施方案,并在各工點設置若干網格并明確相關負責人,確保各項水保措施落實、檢查、維護到位。此外,項目部將水土保持成效與各廠隊及相關部門的考核及獎罰標準掛鉤,以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,構建“全員參與、全程管控”的標準化水保管理體系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