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維密織“質量網” 繡出蓄能“精品圖”——黃龍項目部的質量管理紀實 |
|
|
|
巍巍隴原,青山為證。在這片承載著能源戰略夢想的土地上,黃龍抽蓄工程的畫卷正徐徐展開。項目部以“山河為卷、匠心為筆、質量為墨”,將“繡花功夫”融入工程血脈,以“理論精講+實操體驗+現場對標”的多維賦能模式,在每一個環節下足“針功夫”、做足“線文章”,讓質量成為這座抽蓄豐碑最厚重的底色,為國家能源戰略繪就一幅經得起時間檢驗的“精品長卷”。 以培訓為“絲線”,繡牢質量意識根基 項目聚焦“人是質量第一責任人”核心邏輯,將全員質量意識培育視作質量的核心“絲線”,從理論學習到實操錘煉,從全員覆蓋到專項提升,搭建系統化培訓體系,讓質量要求成為每根“絲線”的統一底色。 針對新員工這一質量意識培育的“起針點”,項目部將《質量風險警示案例庫》作為進場“必修課”,通過圖文結合還原“小疏忽釀大錯”的真實場景,為“絲線”染上敬畏色。同步設置“專題培訓+考核合格”的“雙門檻”,既要讓新員工吃透質量風險點,更要讓“質量無小事”的理念隨“第一針”深深扎根。 日常管理中,質量周例會化身“挑錯鏡”,將施工中的質量漏洞直接曝光,讓全員直觀感受不重視質量的后果;月度總結會則結合實際案例解讀“三檢制”“隱蔽工程驗收規范”等條款,讓質量要求貫穿施工全過程。2024年以來,15場質量專題培訓已覆蓋300余人次,從混凝土缺陷的分級判別、驗收流程的關鍵節點,到各崗位的質量責任劃分、管控標準細則,形成層層遞進的知識體系,不僅讓質檢員精準掌握“缺陷等級怎么判”“驗收標準怎么卡”,更讓各崗位人員清晰知曉自身崗位的質量管控要點,切實將質量標準轉化為日常施工的行動準則。 面對直接影響工程質量的關鍵崗位,“定制化培訓”成為“精修繡法”。缺陷處理班組培訓現場,蜂窩、麻面、裂縫的實物樣本擺放在桌前,技術員手持圖表拆解“每種缺陷的根源與處理步驟”,讓抽象規范變成“一看就懂、一學就會”的操作指南;隧道襯砌作業前,專項交底會將“模板支護平整度誤差≤5毫米”“錨桿間距偏差不超20毫米”等標準逐條細化。而試驗員、特種作業人員會定時資格證復核,確保崗位人員始終保持過硬的專業能力,從“絲線源頭”杜絕因技能不足導致的質量隱患,全方位繡牢關鍵崗位的質量意識防線。 以體系為“針腳”,織密質量管控網絡 若說培訓是繡制“精品圖”的“絲線”,那制度便是確保“針腳”規整、“圖案”成型的核心支撐。項目部以“系統化、標準化、可追溯”為核心,構建環環相扣的制度體系,讓每一項質量管控動作都有章可循、有跡可查。 質量風險防控層面,“雙層排查機制”是“打底針”。項目部構建“領導小組統籌+執行小組落地”的雙層排查機制,明確“日常巡查、周檢查、月度檢查、專項檢查”的頻次與重點,發現隱患后填寫《隱患排查記錄單》,明確整改責任人與時限,形成“發現-整改-驗收”閉環;通過“風險矩陣法”劃分的紅、黃風險等級,并發布風險警示單,標注風險描述、管控措施、責任班組,給質量管控裝上“預警燈”,紅色風險24小時內定方案,黃色風險48小時內明措施,微信工作群里面進行實時公示,確保風險始終處于可控范圍。 針對混凝土施工這一影響“精品圖”成色的關鍵“繡面”,項目部的《混凝土缺陷處理制度》是核心“針法手冊”,內容明確缺陷判別、處理工藝、材料標準三大核心內容,既標注I類、Ⅱ類、Ⅲ類缺陷的判別指標,更對應不同缺陷等級制定標準化處理工藝,規范修補材料的品牌、型號與配比要求,杜絕因“補線隨意”或“材料劣質”引發的二次質量風險,以制度“剛性針腳”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與結構安全、工程耐久性相匹配。 質量成果驗收與追溯環節,“驗收-標識-追溯”流程是“落款針”。檢驗批驗收需填寫《檢驗批質量驗收責任標識表》,其中標注工程部位、驗收時間、責任人,隱蔽工程驗收留存影像記錄,并以紅漆標注“檢測點編號”,實現“誰驗收、誰負責”的精準追溯,讓每一處質量驗收都有“針腳記錄”,從“成品端”壓實質量責任。 以精度為“繡法”,雕琢精品細節紋理 籌建期洞室的開挖支護、上下庫連接道路的邊坡防護、上水庫的混凝土澆筑,三大核心標段的施工難點,既是“精品圖”的復雜“紋樣”,更是考驗“繡技”的關鍵。 項目開工以來,“方案精準化”是“起稿繡法”。項目已累計編制130余項施工方案,開展專家論證13次,每一份方案都精準匹配現場需求;同時,開展85次技術交底覆蓋673人次,采用“細節講解+實操演示”模式,手把手指導施工人員掌握質量精度標準,杜絕“因不懂標準導致精度偏差”;施工圖會審時,總工程師帶領團隊逐頁復核結構尺寸,對照規范逐一校驗,設計變更嚴格遵循“提報-審核-備案”流程,杜絕舊圖誤用引發的質量精度問題。 技術創新更成為突破質量精度瓶頸的“特色繡法”。廟坪溝1號大橋預制箱梁施工中,原計劃的架橋機架設因地形受限難以實施,項目部果斷改為“220噸+160噸吊車雙機抬吊”,并將預制梁場沿0號路路基兩側布局,運輸距離縮短30%,構件損傷風險大幅降低,確保箱梁外觀尺寸精度達標;進廠交通洞襯砌引入智能臺車,澆筑監控、壓力監測系統實時運轉,襯砌空洞、裂縫等病害減少,質量達標率提升至98%以上,工人勞動強度也隨之下降。 技術研究持續為“繡法升級”注入動力,在2025年上半年,《復雜地質條件下洞室施工技術研究》課題完成總結,同步上報1項專利、1項QC成果,推進《不良地質條件下洞室開挖支護施工技術研究》立項攻關。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“活水”,正持續為工程質量提升注入強勁動力,推動項目質量管理向更高精度、更高標準邁進。 以行動為“繃架”,厚植質量文化底色 繡制蓄能“精品圖”,既需“絲線”優質、“針腳”規整、“繡法”精細,更需穩固的“繃架”支撐,項目部以實踐優化為“質量繃架”,以長效舉措校準“繡制方向”,讓質量文化成為“精品圖”的厚重底色。 每年9月的“質量月”,是拉緊質量“繃架”的“黃金窗口期”。項目部構建起“線上+線下”聯動的活動矩陣,線下通過“橫幅簽字表決心”儀式,讓每一位員工在簽名中強化質量責任意識;依托工地宣傳欄打造“工藝展板”,將施工要點、質量要求可視化呈現,讓標準深入人心;組織“質量大檢查”專項行動,精準排查隱蔽工程、關鍵工序中的質量隱患,做到問題早發現、早處置。線上同步開展質量知識答題活動,內容涵蓋施工規范、質量事故案例、應急處理流程等,以“以考促學”的方式提升全員質量知識儲備,全方位營造“人人關心質量、人人重視質量、人人守護質量”的濃厚氛圍。 質量管理絕非“一陣風”式的“臨時繡制”,而是貫穿工程全周期的長效工作。項目部在每年年底常態化開展工程“回頭看”活動,組織各崗位人員聚焦已完工部位的施工細節,小到鋼筋綁扎間距、混凝土澆筑密實度,大到結構尺寸偏差、外觀質量缺陷,均對照國家標準與設計要求逐一核查。通過“回頭看”,為后續同類工程施工提供改進依據,持續鞏固質量成果,實現“建一個項目、樹一個標桿”的目標。 面對施工協同不暢、資源保障不足、惡劣天氣干擾等“繃架松動風險”,項目部始終堅持“早謀劃、早應對”的防控原則,通過制定詳細施工計劃,明確各工序的搭接邏輯與時間節點,從源頭規避協同漏洞;安排專人定點看守已完工成品,針對混凝土結構、裝飾面層等采取覆蓋、圍擋保護措施,防止后續施工造成損壞;建立材料供應“提前量”機制,結合施工進度精準測算需求并提前采購儲備,杜絕因材料短缺導致的質量退步;構建氣象預警聯動體系,密切關注汛期、臺風等極端天氣信息,提前啟動應急響應;即便面臨工期緊張的情況,也始終嚴守質量標準,絕不以犧牲工程品質為代價趕工,確保風險防控與質量管控同步落地。 一針一線皆匠心,一分一毫總關情,唯有織密質量之網,方能筑牢工程之基,以今日之精工,成就明日之豐碑。項目部將持續以“繡花功夫”為針,以“質量至上”為線,將精細化管理貫穿于每一個施工環節,在歲月長河中繡出一幅無愧于時代的質量畫卷,為新時代能源建設注入磅礴動力。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